似曾相识微雨燕

梦里不知身是客,一晌贪欢。
这里是我的Fantasy

关于景琰的哀伤辅导问题

1.    

因为@琴与舟  @ 牍觚匜觞 说想看景琰的哀伤辅导,让我一下子觉得有些抱歉,因为我并没有写景琰的哀伤辅导的计划。然后就和某同学说,可见我还是亲疏有别啊,最爱的还是苏哥哥。

 

不过这并不是说,我不心疼景琰。实际上,不打算写景琰失去小殊/苏先生的哀伤,一个原因也是这个主题我之前(自我感觉)比较充分地写过了,只不过没有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写。

 

从心理和人格的层面来说,景琰不如林殊/梅长苏那么丰富,给他做辅导相对来说会更常规一些。比如和一般的哀伤辅导一样,需要陪伴他走过丧失与哀伤的几个阶段。

 

如果说给景琰做辅导的独特之处,我想一个是景琰这个人不擅表达,所以需要特别鼓励他的表达;还有就是如果按照原作的情境,景琰在长苏逝后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——大战之后,初登帝位,百废待兴,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哀伤,必须全力以赴来重整朝局,这会导致他把很多情绪压在心底。而哀伤是需要时间的,充分地哀伤过,才能从哀伤中走出来(所以我们这些观众/读者就替他哀伤了)。

 

景琰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就是会严于责己。我们看剧的时候就会知道,他当初扔给梅长苏的所有刀子,最后都会如飞去来一样更深地扎在他自己心上。更何况还有在赤焰案之后长达十二年时间里他在小殊生命中的缺席,所以除了逝去挚友的哀伤,他还需要处理的是他自己的自责和内疚感的问题。哀伤已经够痛,但自己给自己扎的刀子才更是刀刀见血。所以景琰也需要放过自己,肯定自己在林殊/梅长苏生命中的位置和价值,他也需要肯定当年小殊/苏先生把他扶上帝位是值得的。

 

所以我在之前写的两个系列的同人文里,都涉及了和景琰相关的这些议题。

 

 

2. 

 

首先谈景琰缺席小殊生命中重要的十二年带来的自责和遗憾。

 

在《破茧成蝶》里,通过卫铮给景琰讲故事的方式,讲述了林殊成为梅长苏的过程。对于听者景琰来说,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当景琰按照时间顺序走过这个历程时,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缺席小殊的这段惨痛的蜕变经历。虽然在那十二年中他不在小殊身边,但正是他的存在让小殊的所有努力和牺牲都有意义。这就像夏江陷害梅长苏并调拨长苏与景琰关系的那个阴谋中,必须有小新这个关键角色一样。没有小新最后的一击,前面所有的谋划甚至皇后的苦肉计都毫无意义。

 

在《破茧成蝶》第三日“惊变”中,我写了林殊在得知赤焰案详情之后的绝望,祁王灭门让他之前的希望破灭,母亲的自刎给了他情感上最深的打击。但之后,是因为景琰,他才重新燃起了希望。下面直接copy and paste了。

 

————

又过几日,他忽然拉住我,眼中闪过一丝亮光,“卫峥,你有没有听说任何关于靖王的消息?”

“没有啊,不管是正式的公告还是传言,都没有提到靖王的消息。”

“景琰还在东海练兵,应该还有两个月才能回京。没有他的消息就是好消息,说明这次没有株连到他。”

“是啊!还有靖王。靖王会帮我们的,我们要不要派人去找靖王?”我也心中一亮。

“先别急。让我想想。太好了,这次没有牵涉到景琰。那么他回京之后呢?他那个水牛脾气,会不会和他父皇吵起来?”他开始担心。

“靖王直率,他应该会为我们说话。”

“那样他就会触怒皇上。不过,景琰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。”

“那我们要不要告诉他?让他知道谢玉、夏江是怎么对付我们的?”

想了想,少帅说,“不行,绝对不行!他不知道真相,只能质疑罢了。皇上不会把他怎样。皇上刚杀了一个儿子,无论如何不会再杀一个,在史书中留下一个性情残暴的名声。所以,景琰现在是安全的。”少帅舒了一口气。

“少帅,那我们该怎么办?”

“景琰,景琰是朝中唯一的希望,而且,我了解他,他一定不会相信赤焰军谋逆。可是,他现在只是一个建府开衙刚两年的年轻郡王,羽翼未丰,做不了什么。我之前真是太天真了,现在看来,我们需要多得多的时间。对,景琰那边,现在什么都不能说。”

“少帅,靖王是你从小的好友,你真的不想让他知道真相,让他以为你已经死了?”

少帅的眼光黯淡了,“是啊,他会以为林殊已经死了……我何尝不希望让他知道我还活着,我何尝不希望见到他。可为了景琰的安全,也为了我们大家,现在,什么也不能说。”

……

说到这里,皇上好像也在回忆着什么,是回忆当时那段时间他自己的经历吧。

“什么也不能说。”他喃喃地重复着我最后的一句话。就因为这样残酷的情势,从他和林殊东海一别,到他终于认出梅长苏是林殊的十三年间,他一直以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已经死了。

十三年,无论是在辗转各地征战,还是在朝中被冷落忽视,他心中一直怀念着自己最好的朋友,却不知道,他的好朋友,无论是在远处,还是在他身边,都一直在看着他,但却不能和他相认。

今天又不早了,我该告辞了。听完了今天的故事,大家都有些沉默。

临走之前,我对皇上说:

“陛下,你现在知道了,当年对少帅来说,你就是他唯一的希望。而且,你最后也达成了他的心愿。即使他在你身边时不能告诉你他是谁,那也不算什么。他心里一直都知道你不忘赤焰军,不忘林殊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
“卫峥,我知道你的意思,谢谢你这样讲。你回去吧。”

————

 

在《破茧成蝶》的第六日“历劫”中,我写了对于林殊和景琰来说都是最艰难一幕,就是削皮挫骨的手术(我还是不忍心像有些大大那样正面描写,还是用侧面的方式写的)。但在这之后,我写了景琰的领悟:

 

 ————

回到刚才大家一起听故事的房间,皇上萧景琰同样伫立在窗前。他的头脑中一片混乱,心中一阵阵痛楚,眼前一会儿看到小殊躺在病床上,忍受拔毒的煎熬,一会儿看到他在旅途中的颠簸疲惫,一会儿又看到他在梅岭的雪窝中挣扎,一会儿看到他一个人在房间里怒、流泪……

又想到年少时和小殊在一起的时光,说笑玩耍也好,讨论军情也好,自己那么欣赏、钦佩这位朋友的才华,即使自己也倔强,也争强好胜,但甘心将自己身为皇子的骄傲隐匿在好友的风采之下,成为金陵城中最耀眼最明亮的少年身边的那个人。

又想到自己做靖王时和梅长苏每一次的见面,想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,或者言辞恳切地阻止自己的每一次冒进。想起自己加封为五珠亲王后,参与朝政日多,自己白日里在朝堂上与誉王针锋相对,晚上回来向苏先生请教,或者和他一起,共同在烛光下、书桌前,埋头批阅小山也似的公文——他们那个时期的日常,成了自己如今深深怀念却永不可再得的日常。

想着想着,又想起年少时,旌旗猎猎,战鼓阵阵,多少次两人一起并肩出征,那种有朋友在身边的踏实感。想起那一次他们前锋诱敌,身陷数十倍的敌军包围,生死关头,他们把后背交给彼此,共同厮杀直到杀出一条血路。那时,虽然眼前见到的是一波又一波涌来的敌军,可因为知道好友就在背后,就无所顾忌,无所畏惧。

小殊拔毒的七次,岂不比打一场七次战役的大仗更难?可是,这一次又一次,却是他一个人孤军奋战,命悬一线。那时的自己在哪里?为什么不能和他背靠背共同厮杀,为他承担一半的兵力?

多少年,自己也是一个人,孤独地厮杀往来。虽有列战英、戚猛一班忠心的弟兄们在身边跟随,但毕竟再也没有好友在身边的那种喜悦了。

而到最后再临战事,却是自己身为监国太子不能出战,只能站在金陵城头,看着他重穿银衣薄甲,策马远去,一骑绝尘。

萧景琰此时凭窗而立,想起过往种种,不知何时,虽然心痛依旧,但头脑却渐渐明晰,如看战局地图时,看到了主线。想当年,小殊经历这挫骨削皮碎骨拔毒的劫难,不就是为了在劫后再次赢得可以和自己背靠背共同厮杀的机会吗?虽然这庙堂之战,不见刀光剑影,但其中的凶险,岂不比当年身陷重围更甚?那时,有梅长苏在身边,自己不也有一种踏实感吗?虽然他们不再是背靠背突围,而是面对面商议,虽然那时他们即使面对面、自己却不曾相识,好友也不能相认,可毕竟,他们终于有机会再一次共同厮杀了。

七次拔毒,一年休养,十一年的江湖生涯,他从梅岭、到琅琊阁、再到江左盟,终于,如长途奔袭的两军终能会师一般,他云淡风轻地坐在自己面前,面对满面疑惑和不屑的自己,目光坚定而又深邃:“我救出庭生就是给殿下的一个见面礼,你若满意,今日之约就此达成,如何?”

————

 

所以,这就是我眼中,景琰自我肯定的那部分。所谓因为懂得,所以慈悲,更多了解小殊/苏先生的经历,当然会让他更深地理解他的分别多年的好友,但同时,也是通过小殊/苏先生的视角,让他对自己更慈悲。所有这些年的分别,包括相见不相认的遗憾,并不是没有意义的。人不是不可以受苦,但人需要在苦难中感受到意义。

 

3. 

 

至于景琰为长苏逝去而哀伤的部分,在《那些活着的人》系列中,多次涉及到。

 

这个系列中,是写长苏之后,那些还活着的人如何继续活下去,并且如何怀念长苏的。人物的顺序是由疏及亲,写了九个人,景琰是倒数第二个人,可见景琰在长苏生命中的位置(最后一个人是飞流)。因为景琰的故事是重头戏,所以让他在后面出场,但在写前面的人的时候,也多次写到了景琰。

 

景琰需要向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、懂他的长辈来表达。

 

《那些活着的人》之三,言阙篇:

 

-------

“可和我一样,您一样要承受失去好友的滋味。”

“林大哥,是啊,真快,一晃十六年了。”

“林伯父,已经十六年了?小殊……小殊他也已经两年了。可是言叔叔,为什么我感觉好像还是发生在昨天,还像刚知道他不在的时候那么痛?

刚开始那种尖锐的,撕心裂肺的痛,恨不得要去发疯、去撕咬的那种痛。言阙看着眼前的景琰,想着当年的自己,。

“会好吗?”景琰的手攥成拳头,眉头紧拧着,好像要抑制住一座要爆发的火山。

“景琰,你的心情我懂。会……会好的。随着时间过去,会好的。”

“真的吗?言叔叔?”景琰的目光,好像一个无助的小男孩。

“景琰,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你做好这些事情,是对小殊最好的纪念。”

是的,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

“言叔叔,您给我讲讲吧,您和林伯父的事情,还有,您知道的小殊的事情。”

“好啊。”也许分享记忆,是现在能安慰他的最好的事情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景琰也需要释放出他的情绪。

 

《那些活着的人》之四,蔺晨篇:

 

萧景琰闷头喝了不少酒。带着醉意,他揪住蔺晨的领口,“蔺晨,你当年何忍?你眼睁睁地看着他就这样,你何忍?”

“那我又能怎么样?他自己选择的,我只能帮他实现。你以为一个医生,别说治了十四年的一个大活人了,就是陪了自己十四年的一个物件,都有感情,你以为我愿意眼睁睁看着他死在我眼前吗?你知道到最后一天冰续丹药力已尽时,他旧毒新伤一并发作……不说也罢!”蔺晨把一杯酒一饮而尽。

蔺晨说的沉痛,萧景琰也没办法责备他。“三年了,三年,我就是恨我自己,我真恨我自己。”萧景琰松开了拉住蔺晨领口的手,使劲地锤着自己的胸口。

“唉,就知道你会这样,你们两个,最擅长的就是不放过自己。”蔺晨从衣襟里掏出一封信,拍在萧景琰的胸口,“看看吧。”

信封上,小殊的字迹。简简单单:“景琰收,林殊上”。

他们两人,不是皇子与将门之子,不是主公与谋士,不是殿下与臣子,就是景琰和林殊,两个好朋友,在那永远的年轻岁月里,一起飞扬过的景琰和小殊。

萧景琰大惊。“你怎么现在才给我?”

“人家就让我过两三年再给你,我又能怎样?不让你折磨够自己,跟你说什么也没用。”

萧景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颤抖着手打开信封,读完,把信重新放回信封,揣在怀里。一抬眼,泪水就要忍不住了。不再说什么,转身冲出门去,冲到外面漫山遍野的大雪里。

“嗨,也不知道长苏写了什么让他这样,早知道我偷偷拆开先看看。”蔺晨也不急,出去敲敲旁边蒙挚的房门,“蒙兄,派几个人,远远跟着你家皇上吧。不用劝他。等他折腾够了自然会回来。”

萧景琰冲到墓园,冲到梅长苏的墓前。

蒙挚带着人远远地跟着,听不清他说了什么,哭了什么,喊了什么,也不想听到,更也不想看到他崩溃的样子。三年了,让他有个机会这样彻底发泄一下,也好。

不知过了多久,萧景琰回来了,失魂落魄地,一身衣服沾满了污泥雪水,头发凌乱。

“回来了,烤烤火,接着喝酒吧。”蔺晨说,“我等着你呢。”

隔着茶几,在蔺晨旁边坐了一会儿,定了定神,萧景琰看上去已经平静了很多,“蔺晨,小殊最后的日子是和你在一起的,你能多给我讲讲吗?”

“好吧。”

一夜无眠。

最后,没什么可说的了。蔺晨和萧景琰就在房间中静静地坐着,安安静静,很久。

--------

 

再看到下一代时,景琰会看到他和小殊童年的故事,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会让他在回忆起过去时感到伤痛,但也会带来希望——因为孩子,总是会给人带来希望的。

 

《那些活着的人》之五,静妃篇,写了在景睿的女儿周岁的时候,静妃(已经是太后了)在宫里搞了个趴体,大家都带着孩子来了。其中霓凰为林氏收养的养子和豫津的儿子互相不服气,比了武,很像童年的小殊和景琰。晚上,静妃想起童年的小殊难过,景琰安慰母亲之后,离开之后的心情:

 

-----------

自从上次在梅岭,在小殊墓前的情绪爆发后,萧景琰好了很多,虽然有时还是会伤心,但没有以前那么痛了。小殊不也是希望自己好好的吗?可刚才母亲哭诉的时候,自己还是难过了。

“不早了,你回去吧。娘今天见了这几个孩子心里高兴,真的。你明天给他们一些恩赏吧,就说是我给的,从我的岁银里拨给他们。”

“好的,母亲,孩儿明天就去办。”

走出母亲的寝宫,萧景琰的眼前闪动着儿时的情景,那个当年比自己矮半头但比武时从不服输的小男孩,那个和自己一起偷偷淘气、一起被大人责骂的小伙伴,那个总在言语上挤兑自己、但有什么好东西都拿来和自己分享的好朋友——本来已模糊淡忘的童年往事,一幕一幕,那么清晰,那么真切,又回来了。回想的时候,萧景琰脸上带着笑意,眼中有淡淡的泪光。一代人过去,一代人来,也许就是在面对下一代的时候,又可以将过往的岁月再经历一遍,让那些逝去的、死去的、被残忍地毁掉的一切,再活过来,带着眼泪和笑容,再活过来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5. 

最后,景琰需要从小殊/苏先生的角度来肯定自己做的是足够好的,是值得小殊/苏先生这样以生命为梯助他登上帝位的。

 

《那些活着的人》之八,景琰篇,是专门处理景琰心结的。背景是景琰已经做了多年皇帝,直到太子监国之后,再次来到梅岭故地重游。景琰感染风寒生病,病中想到当年一直在病痛中的小殊/苏先生,再次感到痛悔、内疚,然后在梦中遇到小殊/苏先生。

如果以心理咨询/治疗来理解,这一段可以理解为景琰的空椅。

 

----------

然后,小殊的表情又像梅长苏一样认真起来,好像又要为自己建议什么,谋划什么,“对了,景琰,我想告诉你,这些年我一直看着你,我看到你做得很好。我很高兴,你一直保留着一份赤子之心。”

“我做得很好?”景琰难以置信。

一直,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。总觉得,如果他在身边提醒,自己能做得更好。多少年,每当面临重大决定,每当自己急躁、要发脾气时,萧景琰都会问自己,如果梅长苏在,会给自己什么建议?那时候,多希望还有一条密道,让自己可以穿过去,向他请教。多少年,他如履薄冰,因为知道自己责任重大,因为知道自己的执拗愚钝会如何伤人、坏事。

“是的,景琰,你做得很好,我为你骄傲。这些年,辛苦你了。”小殊说得诚恳。

“小殊,你真觉得我做的很好?”景琰还是将信将疑。

“真的很好,景琰,相信我,你开创了我们那时希望看到的局面。我很高兴,我没有看错你。”小殊笑着看着自己,目光中流露出欣赏,欣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所以我想在景琰的心中,最后还是可以达到一种和解。所谓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,斯世当以同怀视之”,或者用剧中的台词,是“我与先生,如同一人”,那么在余生中,带着你在我心中的记忆活下去,用你希望我活着的方式活下去,就是一种完成。这也就是《那些活着的人》的景琰篇中,林殊给景琰的遗书中写的“仗宝剑,平天下,快意一生,方不失男儿本色矣。”无论时光如何过去,只要心中有情义,那么伤痛就不可能完全消失,但带着伤痛,人依然可以活下去,而且可以活出山河的大气,这就是我的理解。


评论(17)

热度(22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