似曾相识微雨燕

梦里不知身是客,一晌贪欢。
这里是我的Fantasy

用儿童教育指导的方式打开《哪吒》

一、哪吒的人设(基本特质)

高能量高需求,婴儿期属于难养型,情绪易冲动,被周围人认为是问题儿童。

 

二、对这样的孩子,周围人哪些事做错了

1. 帖上“坏孩子“标签

周围人的做法:哪吒从生下来起就被认为是异类,”你是妖怪“,做好事也被误解。

后果:“你说我是妖怪,那我就做妖怪给你们看“。

对应现实生活:学校中的所谓“坏孩子“,也常被家长、老师、同学如此冷遇,没做什么甚至做了好事也被误解、冤枉,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,最后破罐破摔。

 

2. 关起来

周围人的做法:为了避免其破坏性,在陈塘关百姓的要求下,哪吒出不了门,被关在家里,无聊地在墙头唱rap。

后果:这样的孩子是关不住的,憋了很久更难受,一旦有机会出去就破坏力爆棚。其实哪吒逃出家去吓唬老百姓和小孩们就是想和他们玩儿。

对应现实生活:家长把能量特别充沛的小孩关在家里;学校削减体育课、体育活动时间,为了防止意外不让学生从事有一定刺激性、危险性活动,不带学生春秋游。

 

3. 缺少父母陪伴

周围人的做法:父亲李靖在哪吒出生的第一年外出,虽然说是为了帮孩子寻求解决办法,但还是缺席,考虑到哪吒长得快,对应现实生活中至少是在孩子成长最关键的0-3岁甚至0-5岁是缺席的。母亲是职业女性,有心无力。

后果:孩子对爱和陪伴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,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脆弱,很容易出问题(比如哪吒误解父亲就是要拿他当替罪羊),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引导。

对应现实生活:“丧偶式育儿”,“诈尸式育儿”。

 

4. 缺少玩伴/朋友

周围人的做法:同龄孩子害怕、排斥他,对他进行社交隔离和语言暴力。

后果:你不和我玩儿,我就更变本加厉欺负你们。

对应现实生活:“同学们谁都不要和某某玩儿”。

(话说李靖夫妇与其花那么大力气做生日宴,还不如平时笼络好那几个小孩子,比如在家里给哪吒开party请小朋友一起来好吃好喝好玩,给哪吒制造一个有同龄伙伴的环境。其实哪吒显然很想和他们一起玩儿,还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情况。因为玩不到一起,他才去恶作剧。)

 

5. 给予虚假信息

周围人的做法:李靖为了树立哪吒的自信心对他说,“其实你是灵珠“。

后果:一旦发现父母说的是假话,会造成信心危机。

对应现实生活:对孩子进行过高的、不符合实际的褒奖,“你是个小天才”,给予过高的期望。

 

二、对这样的孩子,周围人哪些事做对了

1. 无条件的爱

周围人的做法:在所有人都要杀死刚出生的哪吒时,母亲冲上去“这是我儿“。李靖后来宁愿舍身代死。

效果:哪吒被感动,出现普通孩子的情感流露。

对应现实生活:无论是问题儿童行为纠正也好,还是少年犯改造也好,最基本的都是一个“爱”字。

 

2. 满足他对高强度活动的需求

周围人的做法:妈妈拼了老命陪着踢腱子,1v1老师太乙真人带他到欢乐谷玩激流勇进和过山车,并教他各种高难度功法。

效果:非常happy。

对应现实生活:对高能量的孩子就需要给他提供高挑战性的活动,他的能量发散出去了他就坐得住了。

又,有研究发现有一类人是“感觉寻求”型(sensory seeking),就是特别需要感觉刺激,一般程度的刺激他们觉得无聊乏味,只有从事冒险活动时才会觉得有趣。这样的人如果要不成为犯罪分子,就应该从事一些高危险性的职业(如军警、消防员)或极限运动。

 

3. 管教不良行为,告知行为底线

周围人的做法:父母没有听任哪吒的扰民行为,进行了管教(虽然关起来不是好方法,但态度是不许你熊孩子伤害别人,三观是正的),太乙真人在教他功法时用录像回放要求他不可以伤害周围无辜百姓。

效果:虽然不能完全抑制哪吒的破坏性行为(毕竟其他还有很多事做错了),但哪吒骨子里不是坏孩子,关键时刻还是会救百姓。

对应现实生活:当孩子表现出“熊孩子”行为时,父母老师不是听之任之,要有是非标准。

 

4. 要有好朋友

周围人的做法:敖丙帮着哪吒打怪兽,和他过招比武,还一起踢腱子,互相倾诉心声。

效果:哪吒和敖丙成为好朋友。

对应现实生活:在再艰难的处境下(比如被全班霸凌、排斥),一个好朋友也能让你有坚持下去的信心。

 

5. 帮他树立适合自己的价值观

周围人的做法:虽然哪吒有容易出问题的基因(魔珠),但父亲告诉他:“你是仙是魔,自己说了算”。

效果:哪吒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观:“我命由己不由天”。

对应现实生活:帮助高能量高需求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。比如乔布斯学生时代经常恶作剧,学校请家长,他的养父对校方说:“这是因为你们没有给他提供在智力上足够有挑战性的活动”,非常了解乔布斯的需求。这种支持才能让他没有成为一个高智商的诈骗犯(其实他在学校也搞了一些技术诈骗),而是成为一代宗师。

       又,从遗传角度,确实有些人更加容易出问题。曾有一个研究精神病态的教授,专门研究那种反社会的犯人的基因,结果偶然发现自己也携带这些基因。后来询问周围人发现自己确实也有很多异于常人的表现,但由于从小有很好的家庭环境,后来婚姻也美满,在周围人的爱与包容中,他的能力得到发挥,也没有走上犯罪道理。

 

 

三、小结

       这部片子特别动人的地方,就是对哪吒性格的刻画,他的坏、他的丧、他的叛逆,他的不甘,还有他在得到关爱之后铠甲剥离暴露的软肋,非常动人。其实每个所谓的“坏孩子”也有人性普遍的需求,就是要被认可,被爱,价值得到自己和重要他人的承认。了解他们的内心,自然就可以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剧中,哪吒的那个乾坤圈是个很好的象征。这个乾坤圈就好像我们对孩子的教化,或者说是在孩子心中培养“超我”的部分。没有这个圈,哪吒就是善恶不分的魔。可是,如果这个圈限制太严,哪吒的内在能量也会被限制。就好像现实生活中那些严厉的家庭,孩子可能行为举止会符合社会标准,但却没有了内在的力量——这也是中国式传统教育的弊端,过于道德化。但没有这种教化,就会出现新闻中经常爆出的熊孩子事件。这个度,教育者不可不慎思明辨。

       很多老师、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束手无策,想出各种“招儿”也不好使,就是因为这些“招儿”只是为了大人的目的,让孩子听话、驯服,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内心需要什么,想要什么。还是那句话“因为懂得,所以慈悲”。父母老师需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、同一方向,从里面去懂得孩子,那么自然无论用什么“招儿”,宽也好,严也好,都是对的。

       哪吒的本体是混元珠,就是能量充沛的一个混沌的生命初始阶段,就好像每个婴儿出生时也是这样,无善无恶。传说中的“混沌”开了七窍就死了;人也是吃了智慧树分别善恶的果子才开始堕落。同样,哪吒也是因为他所在那一半被定义为“魔珠”,他才被周围人认定是妖怪。孩子如何成长,最终还是取决于他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如何看待、定义他的为人与行为。

 

评论

热度(9)